2017-2018下学期学部听课之思考-如何开展小班化教学案例分享
时间: 2018-06-12 作者:yuanhengjia 阅读次数: 2556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本学期听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本学期带着“如何开展小班化教学”这个问题听取了每个老师的公开课,主要是从中对比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差异;以及不一样的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学生间的差异、年级间的差异,并用学习的心态从其他老师身上找到小班化教学的操作等等。在与专家及新区教研员交流中他们经常询问我们如下问题:
(1)什么是小班化教学?
(2)小班化教学如何操作?
(3)你们上课模式是如何从大班模式中脱离出来?
以上的三个问题也许是现在社会上讨论的热门话题,但任何专家都没有像数学定义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模式就叫小班化教学,我们都在路上,苦苦寻找。但我觉得把“小班化教学”换成“高效教学”,我们再看一下:
(1)什么是高效教学?
(2)高效教学如何操作?
(3)我们的上课模式是否从低效中走出?
1.如何进行学习小组的讨论?
通过听课发现小组讨论暴露三个问题
(1)时间过短,蜻蜓点水。
(2)时间过长,讨论出现偏差。
(3)任务指向不强,不能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
例如:8年级数学,提公因式分解因式的课堂上,老师然学生讨论这个公因式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于是在第二节上公开课的时候教师做了修改,这个公因式系数如何确定、字母如何确定、字母的次数如何确定,学生讨论起来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
2.如何使用学习小组讨论?
如果这节课老师讲完例题,学生就大量练题,然后知识反馈,我就不讨论,如果这节课有需要通过讨论达到加深印象,能力提升的那我就适时的用讨论,一种小组讨论可以是点式的,一个碉堡一个碉堡的攻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有一种小组讨论是螺旋式的,例如我听谭辉老师一节英语写作课的小组讨论模式就是螺旋上升式的,第一次小组讨论找到关键词,老师进行总结,然后再讨论形成关键的短语,然后小组再讨论形成最后的短文。让学生感觉到的讨论的成就感。
3.学习小组讨论一定要出结果吗?
不一定,能弄出结果、结论最好,弄不出结果,悬在哪里,老师讲解的时候会让学生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不更好吗?
4.学习小组培训不到位?
讨论的内容不同,讨论的形式要不同,上课的学科不同,组织讨论的学生不同,一定要因课而宜,所以我们老师要自己培训好小组长,讨论问题时,哪个是抛出问题的学生,哪个收集问题的答案的学生,哪个进行表述的学生。处理习题时,难题哪个是主讲人,形式是一对多,中等难度的题目,马上变成一对一的讲解,总而言之,通过小组的培训,让我们的小组讨论更具有实效性。
(二)问题驱动:
我们初中老师上课都有体现,但实效性不强,体现在(1)问题放到PPT上,一放而过,(2)问题放到黑板上,但没有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教学,给听课人看的,我是有问题驱动的.(3)问题设计不合理,没有层次感。
我觉的我们每个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明确以下4个环节
1.学生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你要依据大纲、课标、教学内容提出合理的问题。体现了老师要充分的备课。【例如平移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领会的就是2个词,方向和距离,当老师知道这个中心词的时候,你就会在备课、讲解中反复强调这两个中心词,直至学生掌握,就像我们听过一次讲座,教授讲授如何写作文,但过程中反复问学生三次我们中国的了多少块金牌?在平移这节课分析第一时问学生,中心词是什么,方向和距离,在画一个三角形平移后的新的三角形要知道什么才能画出来,方向和距离,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后图形上的A点平移到D点,这个渗透了什么?方向和距离,只有当老师知道了中心词后,才会围绕着中心去讲课,这样的课不散?而且经过这样再三的强调一定能达到学生熟悉掌握的程度。这样的课才叫高效。
2.围绕这这些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办法?这个就体现了老师如何的教。
3.解决完问题设计哪些题目让学生强化训练?体现了学生的学.
4.训练完了后设计哪些题目能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点的落实。
我想“问题驱动式”课堂不仅仅是问题写在黑板上,就叫问题驱动,而是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到问题的训练\到问题的反馈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是一套组合拳,而当我们的老师问题明确\解决的方法明确\训练的题目明确\考察的内容是明确,这节课一定是高效的课。
(三)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不是那种新授课的模式\试卷讲评课的模式\作文课的模式,我说的模式就是”师生的默契度”,我相信这个默契度和你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成正比的,什么是教学模式,
案例分享1:数学教研员郑生的上课模式分享
案例分享2:梁海玲模式
而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有的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是为了听课而设计的,学生不知所以然,平时没有这种模式,肯定也没有默契度。魏书生告诉学生每天操作8个好习惯,7个一分钟就是教学的模式,看上很点滴的东西,但会形成很大的能量。
魏书生当教育局长的时候说过,他的工作计划用了10年,这是管理默契.所以我认为,默契等于课堂的高效。
(四)课堂评价
评价的原则:要什么评什么,评什么有什么?两层含义,即老师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得到什么、提高什么、就把评价融入课堂中,而老师只要坚持科学的、公平的评价,学生会按照老师的目标前进。
评价类型 |
例子 |
目的 |
小组整体评价 |
案例1:小组讨论结束时进行的一种评价 |
目的:让每个小组讨论更具失效,防止个别学生游离在小组讨论之外 |
|
案例2统一背诵下的小组评价 |
目的:提问四个学生的时间就相当检验了一个班级学生的背诵情况,根据小组整体背诵情况进行打分。 |
IP评价 |
模式1.课前试卷、作业错题订正; 模式2:上课进行中学生上的题目展示 |
不用让学生到黑板在复写一遍,浪费时间。 |
学生黑板展示评价 |
这种评价主要用于试卷讲评课或习题课 |
一个题目板演的时间相当于书写十几题目。 |
实分制评价 |
一般学生黑板板书主要是计算题、解答题、应用题一些具有解体步骤的题目,这个时候建议教师采用实分制的评价方式。 |
1.解答题看的不是结果,而是解题的过程。 2.老师可以把平时阅卷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以具体分数的形式反复的强调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我写的内容哪些是踩分点,哪些是失分点,一目了然。 |
(五)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
(1)上课授课的过程中,总也突破不了的教学难点,通过巧妙的讲解或例题过度让学生顿悟的一瞬间。
(2)上课后反思自己应该很出彩的地方没有出彩,知识点应该讲透而没有讲透的地方,下节或以后应该如何处理之思考。
(3)组内研讨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得到精妙的回答,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一瞬间。把他记录下来的过程就叫反思。
例1:我们数学组讨论时老师的疑惑?讲解尺规作图时,担心学生掌握不好,手把手的教学生,甚至我在黑板上板眼一步,学生跟着我走一步,但另外出题目学生独立去画的时候仍不理想,为什么?
答:(1)教师认为的应该会,但学生只是会了表象性的东西,实质性的或复杂性的掌握还是不到位。
(2)老师认为的应该会,学生还处在瞬时记忆上,没有形成长久记忆。
所以,我们建议这样的题目还是建立在反复看,反复练的基础上,反复看如何处理,不能让我们的老师一遍一遍的在黑板扮演,像这种作图题,我们老师可以用小视频的方式,一遍拍摄一遍讲解,放到Q群或班级微信群中,方便学生反复的看及理解,这样把老师脱离出来,用使教学真正的延伸到课外,这个我们老师可以借鉴下。
例2:学生在几何图形中画高始终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不好的,高是什么: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三个要素点、直线、距离)但即使这样讲,有的时候学生还不够直观,当这个问题在组内抛出来后,经过组内研讨,在三角形中做高,特别是钝角三角形做高时,我们可以先讲一个树的高度问题,问题1,一颗笔直高度10米的树,被风吹成了与地面成30度的样子,这个时候树的高度是多少,还能用树木本身的长度表示吗,不是,又如何表示,学生会想到从树梢到地面画一条垂直地面的线段,这个线段表示树的高度,进而引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如何画。
总而言之光鲜的高效课堂的背后一定有很多默默的付出,我们老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节课学生会了多少,而不是我是否完成了教学进度;时刻提醒自己这段时间学生会了多少,而不是我让学生做了多少套模拟试卷?如果你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学生会了多少,你就是在践行高效课堂,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只有你殷切希望的,你才会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