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背景下散文类图画书研讨活动通讯
时间: 2016-11-08 作者:yuanhengjia 阅读次数: 276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Lee S.Shulman)教授在198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年会主席报告中提出:专业教学知识(PCK)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有关领域教学内容的知识(教什么)、有关教学对象的知识(教谁)和有关教学过程的知识(怎么教)。谈到领域教学知识,有一个概念必须提及,即核心经验。一种经验或概念之所以被称为核心经验或核心概念,它必须具有聚焦性、连贯性和适应性的特点。PCK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而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特别之处。
从PCK的角度出发,结合贯彻《指南》和《纲要》精神,聚焦散文图画书读本分析路径、教学活动开展与指导策略研究,关注散文阅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轨迹(对意境和文字的感受和体验),关注散文阅读活动中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关注教师给予的策略支持及效果。是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能提高散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是否能有效提升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质量?是本次活动研究期待探讨的问题。
一、活动目的
1.从PCK的角度出发,探索散文图画书分析的路径、阅读指导策略。
2.从PCK的角度出发,梳理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幼儿原有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散文图画书文学经验之间的有效联结。
3.丰富教师对PCK的认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二、活动概况
2016年6月14日幼教中心在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阶梯教室开展“PCK背景下散文图画书读本分析路径及阅读活动指导策略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凯瑟琳斯诺教授的博士后陈思老师,宁谊幼教深圳中心主任马灵雁、教研员潘莉华、罗聘婷,集团幼教中心教学总监唐玉萍,幼教中心主任彭雪莉,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卜祥林校长,以及23所课题园园长、教师,共171人参加了该研讨活动。
活动以小班散文图画书《嘘》为范本,内容包含“情境体验、读本分享、课例观摩、问题访谈、专家梳理”,方向前瞻、形式丰富、实效性强,挑战研究瓶颈,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意义重大。
三、活动亮点
1.分片认领读本,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传承以往研究思路,发挥分片小组教研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小范围研讨,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做分享和交流。龙华片(龙华中英文、碧水龙庭、兴茂、花园4所幼儿园)认领了小班散文《嘘》,光明片(公明二幼、莎利亚、城市印象、燕川4所幼儿园)认领了中班散文《收集东收集西》,龙岗片(万科、溪山、日辉台3所幼儿园)认领了大班散文《风姐姐来了》。
从分片到集中研讨,先后共有21位教师作为代表进行读本赏析、课例设计与组织经验介绍,介绍围绕“问题梳理、讨论与编制”、“PCK视角下读本分析路径、阅读活动开展思考”两个点展开,点面结合整体推动不同层次课题园的园本研究。
2.基于问题研究,联结实践讲求实效
本次活动关注并聚焦读本分析与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梳理解决的思路和策略。龙岗、光明片区教研组共提出15个问题,讨论解决了12个问题,针对另外3个焦点问题(聚焦的重要的问题)重新讨论并编制,如:如何启发幼儿透过画面看到的信息“收集的东西”去理解画面背后“收集”的含义?如何运用有效的语言指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感知散文的情感,拓展散文之外的“东西”?如何引导幼儿想象,运用散文阅读获得的经验(文学语汇)仿编或创编,丰富语言表达?老师们带着编制的问题“回看”散文和散文阅读中的幼儿,将研究和自身的实践紧密关联,提升了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效。
3.借鉴前沿成果,突破瓶颈挑战专业
经过上个学期的研究,教师对散文图画书分析、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散文图画书的特点,基本掌握读本分析的工具、活动设计组织的方法;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如:阅读活动的趣味性不高、阅读学习的轨迹不够清晰、阅读理解总是停留在表面等。为了突破瓶颈,我们引入PCK(领域教学知识),组织课题管理人员、教师了解PCK的知识,认真研读《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相关内容,借鉴PCK的3个构成要素:what(教学内容的知识)、who(教学对象的知识)、how(教学策略的知识),以此为切入点,龙华片进行读本分析、阅读教学活动开展新视角的探索,关注三者之间的整体联系和综合运用,增强阅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整体性和适应性。
4.专家引领梳理 厘清概念促进成长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陈思老师给予活动充分的肯定,认为活动方向新、内容实、质量高、有意义。另外从PCK的来源去处、PCK&核心经验的关系、《嘘》的情感主题是“安静”还是“爱”、减小幼儿认知和情感的跨度、如何回归并链接幼儿的生活经历5个方面对活动做了梳理。陈老师的引领即高屋建瓴又接地气,参研的每一位管理者、教师都感慨受益匪浅,如一位教师的微信感言:哈佛博士后陈老师带我们深入了解与思考PCK,明确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早阅教学,学习了!受益了!成长了!
四、成果经验
(一)散文类图画书鉴赏新路径
P1——读读本:重点解决what的问题,即一本图画书可以教给幼儿哪些内容(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领域)?哪些内容是重要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阅读,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包括的维度:
1. 散文主题:散文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意义。
2. 文本特点:从结构线索、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修辞运用、核心语词等文学要素入手,深入剖析作品的文学特点。
3. 图画特点:从绘画风格、页面排版、图文关系、画面细节等美术元素入手解读画面。哪些画面隐含着关键信息,如何通过阅读关键画面、情景变化、细节表情来理解文本的关键信息。
4. 核心经验:读写经验(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文学经验(文学语汇、文学形式、文学想象)。
P2——读幼儿:重点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即她们的阅读经验、文学经验(阅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等);同时要关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概念错误及阅读理解上的个体差异,包括的维度:
1. 学习轨迹:学习轨迹,是指在具体知识领域内的学习发展过程。3-6岁幼儿学习的轨迹一般表现为:重复感知→简单模仿→想象仿编→拓展迁移的阶段或方式,以此为参考,结合散文核心经验的分析,厘清幼儿在散文图画书的阅读学习中一般会呈现出的方式,有效地将“教”与“学”联结起来。
2. 阅读错误或障碍:结合散文画面特点的分析,预判幼儿在阅读观察和理解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或“障碍”,如小班散文《嘘》,小班孩子对画面细节观察不够仔细(如风铃、闹钟、小猫、小狗前后的变化),对散文语言风格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对散文内容中妈妈对宝宝的关爱这个情感也比较难理解(如“安静”与妈妈对宝宝的爱之间的关系)。
3. 个体差异:除了要分析幼儿的学习轨迹、阅读障碍外,还要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是“一般性的儿童”,而是独特的个体。如:在语言敏感度上有高有低,阅读观察上有敏感和不敏感,在口语表达方面有强有弱 ,所以教师对幼儿的概念理解和学习方式了解得越多,教师就越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去掌握整个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技能。
P3——读策略:重点解决how的问题,即如何指导幼儿高质量的阅读散文。读读本、读幼儿之后,教师进行课时安排、目标制定、策略思考、活动设计。“怎么教”是根据“教什么”和“教谁”而决定的,针对语言领域,老师在帮助幼儿发展阅读能力、倾听与表达能力时,需要注意教学材料及呈现方式、语言指导2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和文字。
1. 教学材料及呈现方式:教学材料,也可以理解为教学媒介。阅读教学活动中一般用到的材料有:大书、小书、DCD、CD、图片、音乐、记录的工具及表格等,呈现方式指的是这些材料会放在哪个课时,哪个环节,如何呈现,如师生共读大书、自主阅读小书、植入音效、使用表格记录等。
2. 语言指导: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理解、思维发展与教师的语言指导有很大的关联,问的好,不一定答的好;但问不好,一般答不好。画面细节的观察、关键信息的理解需要教师使用有效的语言来支持,语言指导一般包括:有效的提问、追问、回应(重复、评价、解释)、环节过渡语等。
(二)散文阅读活动指导策略
观察识别(画面内容)、完整聆听(语言)、讨论表达(主题)、情境体验(情感)、绘画表征(意境)、想象仿编或创编(语言)。
(三)成果案例
1. 大班散文图画书《风姐姐来了》、中班散文图画书《收集冬收集西》研习资料:感悟思考、读本分析范例、连续3个课时活动设计、论文。
2. PCK指导下:小班散文图画书《嘘》读本分析范例、连续2个课时活动设计。
五、活动思考
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不拘一格”,嵌入PCK理论的指导,从读读本、读幼儿、读策略三个路径入手,关注图画书阅读学习的发展轨迹、阅读学习遇到的障碍(可能出现的概念错误或难点)、教师给予的策略支持,并将阅读的内容、幼儿的学习、指导策略进行了整体关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仅辐射于部分课题园、部分老师,为了整体推进教师对PCK的了解和运用,接下来我们会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实践:
1.组织教师系统学习PCK系列丛书《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从理论层面加深了解;
2.将PCK知识嵌入其它领域教学的实践,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3.以PCK导航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专业化”革新成长。